秦国灭掉六国后,秦始皇是怎么处置六国国君的?_天天动态

“六王毕,四海一;蜀山兀,阿房出。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”唐代诗人杜牧的一篇《阿房宫赋》写尽了阿房宫的奢侈繁华。“妃嫔媵嫱,王子皇孙,辞楼下殿,辇来于秦,朝歌夜弦,为秦宫人”,说的是六国王孙贵族都被聚集到了阿房宫成为了秦国的宫人。六国贵胄尚且成为了秦之宫人,那么六国的国君在被灭国后又去了哪里呢?

韩王安——国灭被俘,最终身死


(相关资料图)

公元前239年,韩国末代君主韩王安即位。他想要改变韩国的颓势,在位九年兢兢业业,苦心经营。然而,韩国自成为战国七雄以来便始终是实力最弱的一个,时常受到周边国家的欺凌。

究其原因,与韩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。韩国被秦楚魏齐四国包围,地处中原,可谓是四战之地。况且还有周王室这样一个累赘在侧,使得韩国很难有大的作为。

公元前230年,秦国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进攻韩国,韩王派出使者向其他五国求救。然而彼时的东方五国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,因此彼此观望,眼见韩国被灭而不派军救援。韩王安大势已去,无奈只得出城投降,韩国被灭。

韩国灭亡后,韩王安被秦国囚禁在了楚国故都郢都,惶惶不可终日。韩国故地被秦国设为了颍川郡,然而一些韩国贵族不甘灭国,纠结势力在新郑造反,但很快被秦国剿灭,为了扫除后患,秦王派人处死了韩王安。

赵王迁——奸臣当道,昏聩误国遭流放

第二个被灭的就是赵国。在战国末期,赵国是东方六国中唯一一个可以与强秦抗衡的国家。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,赵国国力大增,赵军实力一度力压秦国,可以说赵国是当时最有能力和秦国争天下的诸侯。

然而到了赵孝成王时代,赵国历经长平之战元气大伤,往日风采不再。赵悼襄王时期,赵军虽然仍能与秦军对垒,然而赵国内部却出了问题。在奸臣郭开的教唆下,老将廉颇被逼走,赵军开始走下坡路。

赵悼襄王死后,他的儿子赵王迁继位,此时的赵国已经奄奄一息。但好在还有像李牧这样战神级的大将为赵国冲锋陷阵,甚至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大败秦军。然而,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,本就苟延残喘的赵国最终被奸臣拉下了水。

公元前229年,秦国派王翦和杨端和分兵攻打邯郸。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顽强抵御。李牧沉着冷静,认为不可硬拼,固守才是上策。秦军眼看与赵军决战不得,便用重金买通赵国丞相郭开,要他做秦国的内奸。

郭开收了好处便向赵王迁进言,说李牧、司马尚之所以不与秦军决战是意图谋反。赵王迁竟然听信谗言,杀害了李牧同时罢黜了司马尚。赵王迁这种自毁长城的行径无疑将自己和赵国带入了灭国的深渊,其昏聩程度可见一斑。秦军一鼓作气攻下邯郸,赵王迁自己也成为了了秦国的阶下之囚,被流放到了房龄。

魏王假——出城请降随即被杀

灭掉最强的对手赵国以后,可以说秦国的灭国之路再无阻碍。接下来就是三晋中的最后一家——魏国。自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始,魏国的实力开始下滑,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武卒风光不再,以后的历代魏王皆非雄才大略之主,魏国日渐衰败。

到魏王继位后,他接手的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了。正如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所言:“王假削弱,虏于秦政”。和韩国一样,魏国地处中原,同样也是四战之地,但魏国经历吴起变法,曾经也有过“大战七十二,全胜六十四,其余均解”的辉煌战绩。

魏王假装深知魏国已无力与秦国抗衡,但仍不愿就此降秦。公元前225年,王翦之子王奔率领十万大军发起了对魏国的灭国之战。王贲因势利导,在围困大梁数日后,掘开黄河,水淹大梁。眼见城中百姓死伤枕藉,魏王假无奈只得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。

相比于韩赵两国君主,魏王假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,在他投降后不久,秦将王贲便将他杀害。至此,三晋之地尽为秦人占据,秦国东出之路尽是坦途。

末代楚王——宁死不降却无力回天

楚国同样也是老牌诸侯国,由于疆域辽阔,且历来号称沃野千里,带甲百万,虽然位于南方,但始终被秦国视为劲敌。但真正的楚国却并非如秦国所想的那样,尤其是到了楚怀王以后,楚国实则外强中干,内部屈景昭三家把持着楚国的朝堂,矛盾重重,积重难返。

楚王负刍继位后,秦国开始将进攻的矛头转向了楚国。所谓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虽然白起早已攻陷了楚国旧都郢,但楚国依然实力尚存,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六国之中最难灭的一个。

秦王先是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,没想到在名将项燕的指挥下,楚军竟然打败了秦军。尔后,为了一举灭楚,秦王再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,公元前224年,王翦终于攻破楚国都城寿春,并俘虏了楚王负刍。

然而楚国并没有就此灭亡,项燕拥立负刍的兄长——曾经在秦国做过相国的昌平君芈启为王,是为末代楚王。昌平君带领楚军转战淮北,企图东山再起。公元前223年,王翦、蒙武再次击败楚军,项燕自杀,昌平君也被秦军射杀。

燕王喜——杀子请降,生死不知

提到燕国,或许是战国七雄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了。燕国的祖先是召公,王室成员都是姬姓宗亲。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,土地贫瘠,燕国虽然身为老牌诸侯国,却在几百年的兼并争霸战争中鲜有成就。

到了燕王喜时代,国力孱弱,只能在各方诸侯的夹缝中生存。面对秦国的统一野心,燕国既无力援助他国,也无力与秦国抗衡,每一步行动都如履薄冰,生怕招来秦国的虎狼之师。

本以为可以苟且偷生的燕王喜万万没想到,自己居然成了秦国的第三个目标。由于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,秦王大怒,决心派兵攻灭燕国。在秦锐士的强大攻势下,燕军根本无力抵抗,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奔辽东,但燕国却已名存实亡。

为了存国,燕王喜听信庸人之言,认为秦国之所以要灭亡燕国就是因为太子丹的行刺,只要交出太子丹,就能免于被灭。最终太子丹的人头被送往秦国,却丝毫未能阻挡秦军的进攻脚步,公元前222年,燕王喜被王贲活捉,燕国正式灭亡。但燕王喜的生死却并没有在史料中记载。

齐王建——最有实力却只图自保,投降后活活饿死

公元前265年,齐王建即位。在他统治齐国的43年时间里,齐国久无兵事,百姓承平日久。面对秦国对其他五国的步步蚕食,齐国不但没有救援,反而不知危亡,一味迎合秦国的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。

公元前221年,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下,围困齐都临淄。此时的齐国尚有士卒三十万有余,完全可以与秦国一战,然而齐王建却听信丞相后胜的谗言,认为只有投降才是唯一活命的方法。再加上秦国派陈驰游说,许以500里封地,齐王建最终决定举国投降。

齐国被灭后,齐王建被安置在了共地,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他没想到的是,秦军竟然在他投降后不久开始断绝他的饮食,直至最终饿死。或许只有在将死之时齐王建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么的愚蠢,身为一国之君怎可为了区区500里封地而因小失大?于秦国而言,卧榻之侧又岂容自己酣睡呢?

结语

六国之君,结局各有不同。但身死国灭却怪不得别人,有的是回天无力,有的是昏聩无能。然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,奋六世之余烈一统海内,既是天意更是人定。试想若六国历代之君皆有像秦国东出一样的壮志豪情,历史又将去向何方呢?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,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。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